第三十七回 遇见俞雕楣(下)-《巨贾传》
第(2/3)页
“这里街市当然没得卖,就是在杭州城能品到的人也不多呢!”简道长说道,有些得意,“此茶与下天竺寺附近茶园产的‘白云茶’以及杭州西湖边上葛岭宝云山上茶园产的‘宝云茶’一起,当地俗间皆称作‘西湖龙井茶’。龙井茶色绿、味甘、香郁、形美,绰约英华,不矜自贵,堪称茶中皇后。龙井茶喝之回味悠长,更具有生津止渴、提神醒脑、疏通经脉、活血化瘀、利尿等诸多功效。”
“听道长这么说来,小生却应该喝西湖龙井茶才是。”卢嘉瑞一听,觉得龙井茶似乎比乌龙茶更胜一筹。
“卢施主稍安勿躁,贫道还没讲完呢!”简道长继续说道,“贫道这里还奉候一款特色果茶和一款花茶。特色果茶乃是秦凤路枸杞子和西夏羌枣煮泡而成,饮时加少许糖块,汤色淡红,味道香甜,常饮此枸杞红枣茶可养肝明目、润肺滋阴、补肾益精、健脾益胃。此茶既可滋阴,亦可壮阳,还有延年益寿之功效,实乃居家会友之上佳茶饮!”
“这滋阴壮阳之茶饮,怕是男女私会时之上佳饮品吧?”卢嘉瑞不禁脱口说道,说毕,自己也笑了,“色可人,味香甜,且滋阴壮阳,如在茶汤中再添上一点酒,应是更够味的了!”
“卢施主说的虽是笑话,也不无道理。但煮此茶饮孝敬父母长辈也恰是甚好的,香甜滋补,延年益寿嘛!”简道长说道。
“按道长说的还有另一种花茶,又是如何炮制,什么功效?”卢嘉瑞问道。
“枸杞菊花茶,顾名思义,乃是用秦凤路产的枸杞子与菊花煮泡而成。此茶汤色金黄中映衬淡红,味道微涩中带回味甘醇,汤色口感俱佳。此茶具有疏风明目,清热解毒之功效,尤其适宜夏日燥热时节饮用。”简道长说道。
“道长讲的这几样都是极佳之茶饮,今日既是天寒地冻,先试试这乌龙茶,如何?”卢嘉瑞提议道。
“贫道也正是此意,先煮乌龙茶喝,等吃了酒饭,再煮龙井茶喝,至于枸杞红枣茶和枸杞菊花茶等下回来再喝,就是卢先生回家吩咐家人如法炮制也行的。”简道长说道,然后就吩咐小道童去泡乌龙茶。
“方才道长说龙井茶乃是道长在武夷山出家的僧友捎带过来,小生倒好奇,道长为道,好友为僧,且又一南一北,隔得如此辽远,真正不多见哩!”卢嘉瑞感慨道。
“这才是因缘际会,命运造化,各各难料呢!贫道这僧友姓耿,与贫道原本同为辽国幽州人氏,同一村庄,幼小时曾同在一家私塾读书,一向甚为相好,恰好两家又都不满辽国管治,多有反抗言行,因而遭受辽国官府的迫害,家破人亡,几乎不约而同地向南方逃难。逃难中贫道又与他相遇,却都已是家人失散,生死未卜,只剩孤身一人。于是,贫道便与他一道一直向南,浪迹到江南西路虔州地方,不幸又走散了。贫道饥寒交迫之际,便投身到一道观成了小道童,后来却得知了这耿兄弟就在虔州一座寺庙出家做了小沙弥。过了数年,也是世事难料,贫道辗转到聊城这三清道观修禅,又过数年便成了这里的主持,而那耿兄弟却到了武夷山天心寺做和尚,法号净悟,如今成了天心寺的主持了。”简道长追述道。
“哦,原来如此,道长和僧友算得上是小时读书的同窗玩伴了!”卢嘉瑞说道。
“是的,也都剩下孤身一人,天遥地远,抑或志趣有差,抑或命运作弄,一个为道一个为僧。”简道长说道。
“隔得这么辽远,净悟法师还来访问道长,却也是难得。”卢嘉瑞说道。
“我等南逃以来虽然已是多年,家人散失,不知亲人是否还活着在世,却还都想着寻访到亲人。每年再多隔年不是净悟出去云游寻访,便是贫道出去云游寻访,出游中必定到对方的寺观探望小住。因此,贫道与净悟依然如当年一般情谊无间,甚至还更胜当年呢!”简道长说道。
说话间,道童已经泡好茶送来,放到茶桌上,又给简道长和卢嘉瑞斟上。但见茶盏中茶汤金黄透亮,一股茶香扑鼻而来。卢嘉瑞捧起茶盏,轻啜一口,觉得茶味浓烈醇厚,再啜数口,但觉余香绕口,舌尖甘冽馥郁。
“好茶!”卢嘉瑞不禁赞叹道。
“这乌龙茶是好茶,产地恰好就在武夷山及附近地方,下次净悟云游过来,或者贫道过去时多带些回来送卢施主便了。”简道长说道。
“这倒不必,一年下来,道长观中也要用不少的茶,这么天遥地远的,能带够自己用的就很不容易了。”卢嘉瑞说毕,想一想,又继续说道,“小生倒是想,这乌龙茶这般好,又适合秋冬天寒时节饮用,而聊城多寒冷天时,如果贩运了回来,应该是一桩有极大利益的买卖!”
“卢施主真不愧是个买卖人!如果将这乌龙茶和龙井茶贩运回聊城卖,这般好茶,又是稀罕,一定极受欢迎,又且是独家买卖,获利肯定也是极其丰厚的。”简道长品了一口茶,说道。
“福建路和两浙路都同在一个方向一条路上,一趟去来就都可以采办完备。先去武夷山采办乌龙茶,陆路运回,经杭州府采办龙井茶,然后装船经大运河漕运而回,顺便在杭州府一同采办丝绸、锦缎和染布,甚是便当。”卢嘉瑞便开始盘算这桩买卖了。
“卢先生是做买卖的行家里手,无怪乎命中注定是个富足之人。”简道长拿块点心放进嘴里,边吃边说道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