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屏幕前的观众们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,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。 “什么?刘荣死了?怎么死的?”老太太惊慌失措的从榻上站了起来,“他……他犯了什么罪了吗?” 道家学者听得此言,当即开口反怼道:“擅变古法,扰乱国本,天下必定大乱啊!” “刘荣一死,刘彘的太子之位将会坐的更稳,自然,刘彘成为下一任皇帝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!” 环顾了在场的众人一眼后,这位儒家学者继续说道:“高皇帝得天下后,朝纲未立、君臣无礼,陆贾建议高皇帝振兴儒学、尊礼孔子,高皇帝说,‘你老子在马上取得了天下,搞那一套做什么?’陆贾问,马上得天下,难道也能在马上治天下吗?于是高皇帝幡然醒悟,说,‘你讲的对’,于是,命陆贾、叔孙通,仿效周礼粗制礼仪,圣人说,‘克己复礼、天下归仁’,七王之乱为何发生?就是因为国家典章制度不立,礼崩乐坏,子不子、父不父、臣不臣、君不君——现天下大定,诸侯削弱,正是励精图治、变法更化、实施大有为之政的大好时机呀!” “学说之争吗?这个想来一定有趣!” 对于父皇的不敢置信,刘彘很是忧愁的说着道:“实在是卫绾老师平时给儿臣所授的儒学,与太后让汲黯老师所教导的老子之说互相矛盾,儿子愚钝,不知何去何从……” 而后,刘彘“善意”的提醒自己的父皇道:“父皇平日里教导儿臣要尊师,可儿臣现在……现在却是不知应该遵从哪位老师……” 说着,老太太甚至还埋怨起皇帝来了:“这皇上竟能选你这老昏人作太傅……既然如此,我近日也要给太子安排个人传授其知识!” 此人刚一说完,儒家那边当即有人拱手出列道:“陛下,臣以为,此一时彼一时也——高皇帝经大乱之后,海内空虚、人心不安,审时度势、施行安民养民的无为政策,当时自有他的道理,但今日之天下已不可纯以无为之道治之,这个道理,以高皇帝之英姿圣武,也早已讲过……” ………… “你……你你你你你你……你……” 随后,皇帝召来了教授太子读书的两位太傅:“我不过是一段时间没有过问他的学业,你们两人怎能这般放任于他?” “刘荣死了?意料之中的事情!现如今,刘彘成为了太子,那么,刘荣这个前太子未免就显得太过碍眼了——即便刘彘的本心里果真不愿意他的刘荣哥哥死亡,但为了他位置的稳固,总会有人会帮助刘彘解决掉刘荣这个隐患的!” “实际上,儒学与老学之间,是形同水火的,祖母希望我学黄老,卫老师让我学礼教,孔子说,‘礼乃国之大本’,但是老子却是,‘礼是道之皮、乱之首’,卫老师让我学聪明,‘好学不倦,学而时习之’,以智慧求仁善,早上知道真理,晚上去死也值得,而老子却说,‘古时善于行道的人,不是教人民聪明,而是教人民愚朴’,人民之所以难治,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巧心机,所以用智巧去治理国家,只会多处盗贼,不用智巧去治理国家,才会让国家幸福——这么说起来,不是要人越蠢越好吗?那我还要学什么智慧呢?孔子说,‘君子之政,定要举贤用能’,而老子却说,‘不尚贤,使民不争’,他们所主张的道理都是相反的!” “刘荣哥哥死了?”刘彘……或者说刘彻亦是不能接受的大喊了出声。 “可怕吗?那不是应该的吗?毕竟,他的后两世可是朱元璋和李世民啊!” “是因为侵占太庙入罪的!”内侍这般禀报道。 儒家这边的人刚开口说完,道家那边当即又有人怼了上来道:“请问……你所谓的有为,是不是就是要推翻我们老祖宗一直留下来的政策呀?” 皇帝既然都这样询问了,两位太子的太傅自是不敢推拒,当即,卫绾先行拱手而拜道:“好,臣……现在就去安排!” “那么请问黄博士,当年秦王暴虐,我朝高皇帝起兵,诛除秦王的暴政……是不是也是违背了天命呢?”儒家学者开始咄咄逼人道,“难道高祖起兵不对,是以下犯上、大逆不道?难道今日,我们还应该顺应亡秦的天命吗?” 屏幕前,观众们在看到这一幕场景的时候,大部分人全都露出了极为感兴趣的神情。 “这个老太太,总是这么的自以为是,好像她自己有多么牛逼似的!” “皇帝安排卫绾做这个太子太傅,自是有他的用意,他总不能害自己的儿子、害大汉未来的皇帝吧?但是现如今,这个老太太横插一脚又是个什么道理?” “不断更化才能进步,当年夏桀暴虐,所以商汤兴起有为之师,夺了他的天下,后来商纣暴虐,周武王兴有为之师,也夺了他的天下——古法有善有恶,恶法不除、善则不立,昔日之善法,到今日也可能成恶法,如果桀纣之法不破,那么今日不还是桀纣的天下吗?”儒家学者开始摆事实、讲道理道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