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听到‘经商’二字,朱元璋脸一下黑了。 朱标也意识到朱元璋脸色不对,连忙道:“父皇,儿臣认为对商业不能一棍子打死,商业的确是大明经济的一部分,而过去南北交流最多的就是商业。” “但如今,在朝廷的干预下,南北间的商贸,一定程度上在减少。” “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迹象。” “交流少,就意味着互相间的了解少,若是全靠朝廷迁移人口,亦或者靠驿站传输信息,时间一长,南不知北,北不知南,完全就是两个地域,这对于弥合南北,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。” “如今靠着朝廷的力量,已无法在弥合南北上,更进一步了。” “因而需得借助民间的力量。” “夏之白对北疆进行过实地考察,他说北疆盛产‘铁煤’,如今蒸汽机在南方比较风靡,一旦蒸汽机真的在南方开动,势必会需求不少的铁煤,继而就有了北铁煤南送的可能。” “通过铁煤打开南方的封闭市场。” “这未尝不可。” “有了煤铁,日后未必不能有更多的北方货物,被运送到南方,尤其是一些牛羊等物,商业有了往来,借助这些走商之口,南北两疆的百姓,才对彼此有更深的了解。” “另外。” “夏之白还建议开海。” “沿着海岸线,开放一定的商道。” “让南来北往的商贸,得到更大的便宜。” “而这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缩减商贸来往的支出,更是为大明物资运送提供另外的运送方式,一条漕运之外的道路,大明运送物资,不能只有漕运一条路,不然等到漕运做大,势必会尾大不掉。” “大明不能只一条腿走路!” “同时据夏之白所说,他还准备在北方大兴纺织。” “北方地广人多,可以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,到时也能运送到南方。” “而无论是纺织厂,还是铁煤,都是朝廷在接手。” “收益的大头都在朝廷手中。” “借着这些办法,南北之间的交流增多,互相之间的不了解,也会渐渐减少,对于大明稳定,还有削减江南的强势,都大有裨益,儿臣以为,大明可以这么做。” “请父皇明鉴。” 朱标一脸肃然,将心中想法说出。 朱元璋阴翳着脸,朱标说的这些,全都是他不喜的。 因为这些想法都依循的夏之白资产说。 方孝孺蹙眉沉思。 他在脑海,思索着其中的可行性,在思索了一番后,也暗暗点点头,这些想法的确很大胆,但若是真的做到了,似乎的确能做到弥合南北的作用,还能让朝廷征收不少的钱粮。 不过没等方孝孺开口,朱元璋就率先开口了。 “你既然知晓这么多,那你就怎么知道,这里面没有夏之白的私心?” “你又怎知这一切真能成行?” 第(3/3)页